上周在家长群晒了张闺女发呆的照片:她趴在飘窗上看树股票融资操作,手里攥着半块饼干。没想到消息很快被“带娃要积极”的讨论刷屏。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有共鸣,如今不少家长把“让孩子闲下来”当成心病。邻居李姐家一年级儿子的时间表精确到分钟:清晨听英语磨耳朵、课间做算术题、放学后练钢琴,连发烧输液时,她都举着错题本让孩子看。
那天在小区滑梯旁,我看见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着看西瓜虫。她妈妈冲过来拽起孩子:“看这有什么用?快走,上舞蹈课去!”小姑娘攥着树叶问:“西瓜虫为什么卷成球呀?”妈妈头也不回:“考大学又不考这个。”
去表姐家时,撞见她追着三岁外甥喂蔬菜棒。孩子喊着“要吃薯片”,表姐举着蔬菜棒说:“薯片全是添加剂,这个能补铁。”最后孩子含着眼泪吞下蔬菜棒,眼神却盯着零食柜——那可是连大人都抗拒的快乐。
现在很多家长像得了“有用焦虑症”:玩积木要培养空间思维,看动画要学英语,发呆是浪费时间,连吃零食都得选“含DHA”的。闺蜜更绝,给五岁女儿定“零食积分制”:练琴10分钟换颗糖,背单词才能换饼干。孩子有天哭着说:“我不想换饼干,就想直接吃颗糖。”
展开剩余61%去年在公园遇见位“反焦虑”妈妈,她儿子正趴在地上玩泥巴,双手糊满土。旁边奶奶嘀咕:“怎么不背诗?我家小宝都会《静夜思》了。”这位妈妈笑说:“他在研究蚂蚁搬家呢,这是他的‘昆虫实验室’。”
我问小男孩:“玩泥巴好玩吗?”他鼻尖沾着土抬头:“可好玩了!蚂蚁喜欢走有石子的路,触角碰一碰,好像在说‘这边有吃的’!”那一刻突然懂了:孩子的快乐从不需要“有用”背书,这些“瞎玩”其实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密码。
刷到过让人心酸的视频:小学生课间“静息”,像小木头人一样端坐,眼神空洞。小区里的“时间表男孩”晨晨,3岁学编程、5岁考围棋,有天在电梯里攥着奥特曼卡片念叨:“这是浪费时间,我该去背单词。”那语气像极了被KPI压着的大人。我们总觉得给孩子的“有用”越多,未来就越好。可童年不是比赛,而是探索世界的旅程。当看动画必须“学英语”,玩积木必须“练思维”,孩子的世界就成了“绩效表”。
那天带闺女偷偷吃薯条,她咬着薯条眼睛发亮:“妈妈,这是最好吃的‘没用的东西’!”忽然鼻子发酸——大人总追着“有用”跑,却忘了,人生最珍贵的快乐,往往没什么用。发呆时飘过的云、路边看的蚂蚁、书包里的漫画、和伙伴分享的糖果……这些“无用”小事,像童年的星星,虽小却照亮整个世界。
如今我学会“装傻”:闺女看电视时,我不再催“去看书”,而是问“最喜欢哪个角色”;她吃零食时,我不说“不健康”,而是笑“给妈妈尝口呗”;她趴在窗台发呆,我会递块小蛋糕:“看云配甜食,更舒服哦。”
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,与其让她在“有用”焦虑里紧绷,不如留片“无用”草地,让她发呆看云、吃零食偷笑、为动画角色手舞足蹈……人生很长,先让孩子学会感受快乐股票融资操作,才是真正的“有用”。
发布于:江苏省